对谈潘伟:农耕文明物证人图说中国传统农具
日期:2024-08-01 23:52:01 | 作者: 上海体育频道直播在线观看
南方网讯 在快速地发展的信息时代,城市生活的喧嚣充斥着我们正常的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有一个人,十数年间,足迹遍及中国上百个不一样的村庄,用丰富的照片和细致的文字,结集成农事领域研究中的系统专著。从《天工开物古今图说》到《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他用独特的视角,诠释着自己的农耕情怀,记录下中国传统农器的最后身影,见证着中国农业的别样风采。这位自诩为“农耕文明物证人”的老先生,就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协成员,原清远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潘伟。
潘伟的新著《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用摄影图文记录了当代的中国传统农器,并与古书《王祯农书》的图考一一对应,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各式农具。此书被行内认为是继《王祯农书》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农器图谱,对农器研究和中华文化史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日前,潘伟接受了南方网记者专访,谈及了他的创作历程以及对“工匠精神”的看法。他还透露,在此书的写作过程中,留意到东南亚的农具与中国的既有联系和不同特点,接下来或者会把眼光投向东南亚的农具调查。
《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全书共有600多幅图片,20余万文字,图片均为作者实地拍摄而成。据了解,早在2005年,潘伟在着手准备推出《天工开物古今图说》的同时,就开始了对中国传统农器具的田野考察和研究工作,其主要是根据就是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
创作伊始,潘伟的设想是做一本《中国传统农器考》,将中国当代还在使用的农器具,“能拍多少算多少”。开始拍摄时,潘伟还不敢奢望做成图谱,因为他觉得所谓“图谱”,必须系统、全面。但通过几年的田野调查,潘伟发现许多被农史专家断定早已“消失”的传统农器,大多数仍然能在各个村庄中找到,并且在田间地头中发挥着各自的功用。他忍不住一头扎了进去,十数年来乐在其中,终于修出成果:如今出版的《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按照使用功能分为整地农器、中耕农器、收割农器等十五大类,基本涵盖了古今沿用的传统农器。
潘伟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大国,农业技术长期在世界上居于领头羊,在工业化和现代化急速发展的当代,传统农耕文明难免式微,但其历史地位曾领先世界。为此,他想力所能及地把农耕文明的遗产记录下来,做“农耕文明物证人”。
《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的主要是根据是元代王祯《东鲁王氏农书·农器图谱》。此外,潘伟还翻阅了大量的古代科技典籍,上溯至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明代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诸器图说》,以及当代的学术著作和期刊论文。为作横向比较,他还参考了不少国外著作,如英国福布斯等著的《西亚、欧洲古代工艺技术探讨研究》、美国学者鲁道夫·P·霍梅尔的《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让潘伟遗憾的是,因为一开始没注意到《中华农器图谱》和《云南物质文化·农耕卷》这两本书,让他在调查中多走了一段弯路。
在潘伟的书房,记者见到了他为了积累写作素材而记下的大量笔记。潘伟介绍,他在任何的报刊杂志上看到有关农具的讯息,都会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再反复核实,最后按图索骥,亲自到当地考验查证与拍摄。由于农业劳作讲求时令,这就要求潘伟不误农时地赶到生产现场。《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中的内容涉及了广阔的南北地域,潘伟又是利用业余时间写作此书,因此书成耗时十年。潘伟表示,虽然现存的农具慢慢的变少,搜寻难度不小,但是找农具的方式,倒是越来越多样了,除了书籍报刊,还能利用互联网搜索,乡村交通的通达,更是为下乡做田野调查带来了很多便利。
被问到印象最深的农具,潘伟对我国民间所用的犁赞不绝口。我国春秋时代开始用犁耕田,在隋唐的时候定型,还在十七世纪时影响了欧洲的农业革命。潘伟认为,犁的设计精巧,曲线优美,形状富有变化,符合均衡稳定、变化统一、比例尺度的审美法则,是我国古人工匠精神的实体化。即使当今的机引犁五花八门,其主要结构和基本设计不出我国古代木犁的原理,这足以证明我国的犁通过历史长河的检验,奠定了其宗主地位,以致可以依据不同的耕作条件持续不断的发展,渐趋“完美”。
潘伟认为,我国古代技术史上的“工匠精神”, 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的手工艺技术汇编《考工记》。当代人践行“工匠精神”,并不仅仅是传承传统工艺技术,更重要的,是各行各业都要传承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记者张林昱 摄影念青 蒋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