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下)| 在高确定性的“双碳”投资赛道中踩准节奏奔跑

日期:2024-08-10 |   作者: 浓缩机



  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每个方面,“双碳”目标的推进将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影响中国未来40年的发展方向。

  专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上)| “双碳”是中国转气候变暖之危为机的突破口

  上期:专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上)| “双碳”是中国转气候变暖之危为机的突破口

  21世纪经济报道:“双碳”战略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陈文辉:“双碳”是生态文明在经济建设中落地的重要抓手,推动绿色发展和产业体系调整。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高强度频发阶段,一定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中,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最终要看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双碳”则为绿色低碳发展和产业体系调整提供了政策环境和市场预期,是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最直接的推动力。

  推进“双碳”目标切忌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要严防追求生态文明建设政绩,不顾实际的加码“双碳”力度。例如,有些地方为实现更高的减排目标,拉闸限电极度影响了公司制作和居民生活。要实事求是地立足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平稳有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

  此外,还需要注意做好“双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协调。例如,前不久某自治区将全区50.46%的国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明确草原森林重要生态功能区不再新上风电和光伏项目。然而建设特高压电网,实现光伏、风电的跨区域调度,是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大规模开发消纳并普遍的使用的关键,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本质上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应与其他活动区别对待,环保政策要为“双碳”工作开绿灯。

  值得一提的是,“双碳”工作的有序开展将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也将会赢得更广泛的民心。

  21世纪经济报道:近年来,ESG理念(E-环境、S-社会、G-公司治理)得到慢慢的变多的关注,但具体的工作推进却较为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ESG缺乏一套统一的评判体系。你认为, “双碳”工作的推进能成为中国ESG发展的突破点吗?

  陈文辉:“双碳”工作的推进有可能以点带面地全方面提升中国企业治理结构和社会责任。

  首先,“双碳”将企业的环境责任法律化,形成全国范围内统一和强制执行的标准。根据欧洲经验,政府会通过立法明确企业的减碳责任,以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我国不久后也将出台减碳政策和法律,原本自愿的减排行为变成了法律义务,具有了普适性和强制性。早在2016年,中国证监会出台政策,要求重点碳排放行业的上市公司一定要在年报中披露碳排放情况。随着各部委“双碳”政策和有关法律的陆续出台,慢慢的变多中国企业将披露碳排放信息,并履行减排义务。这将有力推动我们国家ESG工作,碳排放表可能与企业三大财务报表并列,成为企业必备的第四张报表,政府、企业管理者、投资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能看到企业所承担的环境责任,这将倒逼企业加大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加快绿色发展转型。

  其次,ESG中的三个责任是有层次的,三层责任从下往上依次是G、S、E,是层层减弱的。“双碳”以国家强制力要求所有企业承担最高级的环境责任,而承担环境责任(E)将带动企业更加主动的承担社会责任(S)和公司治理责任(G),全方面促进我国企业ESG的发展。

  最后,统一标准的碳排放指标增强了ESG的可比性,有助于构建统一的ESG评价体系。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我国企业的ESG信息公开披露,其实是定性描述为主,辅以定量数据的展示,因此可获得的ESG数据还存在非结构化的特征,不具有可比性。而“双碳”为构建统一的ESG评价体系创造了一个契机,几乎所有的ESG评价体系都会纳入企业的碳排放指标,这是一个可比指标,代表了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水平。环境责任是企业最高级责任,环境责任分数越高,ESG分数大概率不会低。不同评价方法以碳排放数据为基础,不断修正其他指标的评分和权重,推动ESG分数收敛,最终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

  21世纪经济报道:数字化的经济作为“十四五”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承担着带动我们国家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任。“双碳”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另一个抓手,该怎么样与数字化的经济彼此促进,一起发展,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陈文辉:其实,数字化的经济和“双碳”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4年下降48.4%,比2015年下降18.8%,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迅速增加的局面。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从增速放缓到实现“双碳”目标,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数字化的经济将在此过程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数字化的经济本质是对复杂的资源配置信息数字化建模,并用计算机快速做出最优方案,指导实际的资源分配和使用,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和决策人员的局限性造成的浪费和低效。

  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的经济深度改造了消费领域,减碳效果非常明显。例如,电子地图对实时交通做出预测,引导车辆分流,减少拥堵和碳排放。网约车使用软件平台调度,与传统出租车相比,大幅度减少空驶里程,单位载客里程的碳排放也显著降低。

  目前,数字化的经济正在向工业领域渗透,工业数字化改造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经之路。例如,矿山生产是高耗能行业,开采出来的矿石先用磨矿机研磨成粉末状,再利用物理化学方法提炼出矿物质。磨矿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我国矿山品位普遍较低,铅锌矿平均品位3.7%,铜矿只有0.87%,大量的能源消耗其实做的是无用功。一些矿山正在推广智能选矿技术,运用X射线与人工智能技术,从开采的矿石中选出不含矿物质的废石,极大提升了磨矿效率。目前,废石抛弃率可达90%以上,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新技术消耗10%的能源就可以实现此前一样的产出,大幅度降低了碳排放强度。此外,工业公司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后,生产各环节的碳排放量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都可以低成本准确计量,这是开展企业碳信息公开披露,大范围推广碳交易,适时推出碳税等工作的基础。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双碳”也将有力推动数字化的经济发展,加快中国工业数字化进程。工业领域数字化改造进展较慢,根本原因是投入太高,回收周期较长。“双碳”的顺利推进,有望将数字化产生的环境收益变现,从而缩短企业的投资回报周期,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例如,工业机器人是数字化生产的基础,用工业机器人代替工人,回报周期在2年左右。但很多中小企业只敢对回报周期在一年以内的项目做出决策,只有当劳动力成本再上涨一倍或机器人售价再降低一半时,工业机器人才能在中小制造业中得以推广,这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但在碳交易范围逐步扩大,碳税预期慢慢地加强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环境成本内生化压力慢慢的变大。购买工业机器人不仅能替代人工产生经济效益,还能实现无人工厂,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工人通勤、餐饮,工厂照明、空调都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节约了企业碳排放成本。回报周期缩短和投资收益率的上升,将坚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决心,加快提升数字化的经济在工业领域的渗透率。

  数字经济和“双碳”交互叠加,创造新业态开启新时代。交通行业已发生深刻变革,开启绿色智慧出行新时代。例如,新能源汽车不仅是绿色交通工具,正在慢慢地升级为人们出行中的智能助手。未来,新能源汽车还有可能变成生产工具,下班后的用电低谷期充满便宜的绿电,上班时再接入公司电网以较高的价格售电,由此熨平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波动性,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环节。定制化生产正在重塑制造业,开启绿色低碳发展新时代。目前,服装行业已有企业跑通定制化生产模式,依据数字化销售渠道的消费者需求设计产品,再通过数字化工厂,实现低成本定制化生产。韩都衣舍能达到95%的产品售罄率,基本实现了按需生产,极大节约了资源。随着数字化的经济深化发展,慢慢的变多制造业会像服装行业一样向定制化生产转型。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碳排放强度更低,产品碳足迹更小,更符合未来人们对低碳生活的需求。

  21世纪经济报道:“双碳”战略将强化资本与低碳行业的关系,影响未来资本的流向,怎么样看待这其中可能蕴含的金融风险?你对维护金融安全有怎样的建议?

  陈文辉:金融机构目前仍持有大量高碳行业资产,处置不当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在“巴黎协定”的气候行动框架下,假定全球化石能源需求预测将以每年下降2%的速度递减,预计未来五十年里,全球化石燃料资产的贬值幅度将超过2/3。我国现在有300万亿的信贷总量,但是绿色信贷余额只有12万亿,只有不到4%。据清华绿色金融团队测算,2030年中国煤电企业的贷款违约率可能会从现在的3%左右上升到22%左右。金融机构持有大量高碳行业资产,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慢慢的变大,处置不当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尽早着手应对“双碳”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全力发展绿色金融,在不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完成从高碳行业的退出,实现资产结构的优化和绿色发展的转型。

  但与此同时,“双碳”推进有助于我国摆脱美元霸权体系,维护金融安全。受全球能源转型影响,石油等化石能源的“舞台”可能将越来越小。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元通过与石油挂钩,巩固了其世界货币的地位,并建立了美元霸权。如今,中美关系紧张,美国多次利用美元霸权制裁中国企业,并威胁要将中国剔除美元货币结算体系。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双碳”目标的推进会逐步降低对石油的需求,也会对市场预期产生重大影响。石油价格进入下行通道会大大削弱美元的影响力,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难得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随着“双碳”已成政治共识,具有较高的确定性。从投资角度而言,你是否认为投资的人能坚定信心,加大在“双碳”领域的投资布局?

  陈文辉:是的。“双碳”是一个确定性高、时间跨度长、覆盖领域广的投资赛道。

  “双碳”投资至少持续到本世纪中叶,资本可实现长期稳定持续的增长。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在2050年完成碳中和,中国计划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在这三四十年时间内,将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资本顺着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积极布局,就能与新经济、新产业一起成长壮大,持续分享低碳转型带来的红利,获取长期稳定的收益。

  大量相关产业仍处于萌芽期,随着“双碳”工作推进,会有更多的新产业破土而出,互相迭代,覆盖更广阔的领域。

  未来光伏发电将能源的资源属性转变为制造业属性。随着规模扩大,光伏发电成本会降到极低水平,大量廉价的电可以衍生出许多新兴起的产业。例如,以极低的成本大规模开展海水淡化,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当“双碳”产业发展到某些特定的程度时,也会出现数字化的经济中“矛盾”互相迭代的现象,不断衍生出新的产业。随着数字化的经济不断向各行业渗透,在提升效率同时也带来信息安全问题,犹如锋利的长矛,因此而负责信息安全的盾也要一直在升级,信息安全产业随之兴起、发展。而在“双碳”产业中,矛是对环境的威胁,盾是保护环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降低了交通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但新能源汽车要使用电池,电池达到常规使用的寿命后,处理不当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现在很多公司在布局新能源电池回收再利用和无害处理技术。可以合理推测,在电池无害处理过程中,又可能会产生新的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新的产业,解决这一问题。如此往复,“双碳”产业每一个分支,都会向外迭代扩散,最终互相交织,覆盖更多的领域和行业。

  因此,对投资人而言,沿着“双碳”这条确定性很高的主线,可以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找到大量优质投资机会。

  陈文辉:建造绿色基础设施要消耗大量资本。“双碳”的关键是能源转型,用可持续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既要新建大量的光伏、风电、核能电站,还要建设特高压输电网,并将传统电网改造升级为适合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的智能电网。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25年之前,中国平均每年需投资3500亿美元推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建设,这是一笔非常巨大的投资,需要资本的大力支持。

  资本可以推动企业加速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并带动领先清洁技术发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依靠国家强制力,出台更严格的环保政策,强制要求企业采用新的清洁技术。但政策具有普适性,只有已经被行业大多数企业都接纳的技术,才会被强制推广,而一些领先的新技术,初期特别难找到应用市场。因此,资本也是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例如,顺丰采用传统的一次性包装箱成本最低。目前有一种新的包装箱,可循环使用,减少碳排放,但成本比较高,采购会降低公司利润。但顺丰在利润降幅可控的范围内,使用部分可循环包装箱替代一次性包装箱,会增加公司的ESG分数,更多投资人愿意持有顺丰的股票,股价甚至会上涨。顺丰的采购带动了新技术产能的扩长,成本下降可以向更多客户推广,有利于加快领先清洁技术的推广应用。

  此外,资本还可以践行积极股东主义,给企业管理层提出绿色发展目标,加速推进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的低碳转型。

  陈文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产业链和绿色基础设施具有确定的增长预期,是投资布局的优质资产。绿色能源取代化石能源是未来40年确定性最高的事情,根据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在2060年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很容易可推算出每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装机数量,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上又占据非常大的优势,投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并长期持有,有望实现较高的投资收益。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站具有一定资源属性,新能源央企国企这两年大量跑马圈地,储备了大量优质资源,可择优参与投资。考虑到电站的基础设施属性,此类投资很难有很高的投资收益率,但能保证长期稳定的回报。

  中国清洁技术市场处于真空阶段,初创企业仍有不少机会,可开展早期投资。当前,中国“双碳”是在政策强力推动下提前启动的,对清洁技术的需求将出现井喷式增长,而国内市场基本上没有成熟的供应商,无论能源企业还是大型工业公司,都没有在清洁技术,特别是减碳技术方面做系统性布局,初创企业凭借灵活的机制和高效率,大概率会从这片蓝海中脱颖而出。这对早期投资人来说是个很好的投资机会。

  重点关注“双碳”与数字化的经济结合的领域,寻找下一个万亿级行业的投资机会。“双碳”与数字化的经济不是简单的“物理结合”,有时会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诞生出全新的万亿级赛道。发生“化学反应”的前提是,“双碳”的核心与数字化的核心相碰撞,并彻底颠覆现有行业。“双碳”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数字化的核心是智能化,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二者完美结合,并重新定义了汽车行业。按照这一个标准耐心寻找,随着“双碳”和数字化的经济发展,一定会找到第二个,第三个万亿级行业的投资机会。

  提前研究碳交易及其衍生出的碳资产,也许将成为下一个重要的资产种类。虽然中国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刚刚启动,但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碳交易的日趋成熟,会不断衍生出新的资产,碳汇、碳期权、碳期货等。碳交易市场的繁荣是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一步,预期与之相关的碳资产将具有越来越强的金融实物资产属性。从欧洲经验来看,碳资产价格总体呈波动上涨的趋势,中国市场刚刚建立,投资机构应加强研究,热情参加碳市场,丰富资产配置,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做出贡献。

  21世纪经济报道:除了找对细分赛道,投资者该怎么样把握“双碳”投资中的规律,踩准合适的入场时机?

  陈文辉:首先,要研究“双碳”产业的周期性规律,踩准投资节奏。陆续出台的“双碳”政策会对市场预期产生重大影响,很可能放大相关产业的周期性波动。例如光伏产业原本就具有较强的政策周期性,“双碳”目标提出后,市场普遍预期行业将迎来快速地增长,但产业链部分环节扩产需要一年以上时间,短期成为产能瓶颈,价格会出现大面积上涨。随着大量资本涌入光伏产业链,特别是当前的产能瓶颈环节,未来一定会出现产能过剩。投资人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认清周期规律,在合适的周期低点进入,并在高点时适度减少持仓,最大化投资收益。

  其次,加强对清洁技术商业化进程的研究分析,寻找合适的投资时点。清洁技术商业化落地有两个驱动力,一个是政府的政策推动,但这个力量一般比较滞后。还有一个是下游企业自发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而产生的需求,这要结合企业ESG实践情况及背后资本的推动力量。考虑一家清洁技术公司,如果其下游客户是香港上市公司,因为国际资本更关注企业的ESG表现,即使该技术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企业也有动力采购并积极使用,投资人可优先考虑投资。但若其下游客户是传统行业,转型意识较弱,股东中也没有关注ESG的机构,那最好等到国家出台相应强制性政策后,再考虑投资。

  同时,要坚持用系统性办法来进行分析决策,跳出“双碳”看“双碳”。中国政府以“双碳”目标倒逼改革,在发展方式、能源结构、社会观念等方面做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投资人要从全局视角观察系统性变革的情况,包括能源改革进展的情况,产业体系调整的深度,社会观念变化的速度等等,这一些因素对“双碳”投资非常重要。

  还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仅仅从“双碳”角度考虑,应投资生产A0级(小型车)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因为此类车型价格实惠公道,销量增长快,对快速推进减排作用最显著。但事实上生产A0车型的初创企业大多都失败了,用系统化的思路分析就能发现其中的逻辑错误。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绝对主导,电动车充电绝大多数源自化石燃料发电而非绿电,短期内电动车数量快速增加对减排贡献有限。中国大多数民众也还未形成低碳生活的理念,购买电动车并不是为了环保,而是综合成本比汽油车更便宜。但前两年动力电池仍处在上量阶段,成本很高,要控制整车成本,只能牺牲续航里程和其他一些功能,导致舒适性和体验性很差。因此,走低端电动车路线为数不多的成功企业是五凌荣光,因为它卖的是生产工具,而不是消费品。

  以特斯拉、蔚来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定位于高端车型,在电动化基础上全力发展智能化,提升使用者真实的体验,成功吸引了高端客户。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电池成本的下降,逐步降价进入下沉市场。未来五到十年,人们将普遍形成低碳生活的习惯,电动车将彻底取代燃油车,而造车新势力依靠先发优势建立的品牌,预期将占有主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汽车行业转型过程中最大的赢家。

  投资人只有站得够高,看得够远,才能理清“双碳”领域互相交织的复杂情况,对投资机会做出全面系统的分析,投出真正的好项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深圳一国企子公司成“造假大户”!母公司受累“戴帽”,监管开2350万元罚单

  JAMA:剑指脂肪肝,阿司匹林再发力!哈佛证实,仅6个月,减少10%肝脏脂肪

  齐麟吃到延迟哨6犯 用英文怒喷韩国裁判:Bullsh*t!Thats!

  LOL-MSI:Faker超神发条魔灵Carry全场,T1 3-1淘汰TL晋级下一轮

  宏碁发布非凡Go 14英寸轻薄笔记本:标压i5-12450H,预售价2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