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的回响丨山区里闯出“鸽子王” 小肉鸽奏响共富曲
日期:2025-10-14 07:28:10 | 作者: 上海体育频道直播在线观看
央广网《远山的回响》系列报道推出第五季《山水人间二十年》,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载的时代回响。二十载山河巨变,千万个“余村”涌现。他们是“两山”滋养的新生代,用AI技术嫁接生态农业,以创客思维激活田园梦想,让陈旧老屋变身“共益社区”……青春与青山双向奔赴,山水间的幸福画卷,如今正在变成现实。
从广州到兴宁,搭乘梅龙高铁需要2小时左右,这是陈伟波每周都要频繁往返的通勤路线年前,刚刚走出大学校园不久的陈伟波,放弃在深圳的高薪工作选择返乡创业;15年后,陈伟波带着兴宁鸽“飞”出兴宁,“飞”往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广阔市场,成为远近闻名的“粤东鸽王”。
车窗外,粤东山区的青绿渐次铺展,这片“养在深闺”的生态宝库,探索出“绿水青山养出优质肉鸽,优质肉鸽反哺绿水青山”的兴宁鸽产业发展之路,演奏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乡野间的生动回响。
陈伟波带领团队在兴宁市羊岭村建设肉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每当看到以前需要人工进行喂养的传统鸽棚升级迭代成自动化的管道喂养式鸽棚,看到兴宁鸽产业由小和散的规模升级为日趋完善的产业链,我都倍感欣慰与自豪,觉得这些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穿行在一排排整齐分布的鸽棚之间,听取“鸽”声一片,陈伟波感慨万千。
15年时间,能带来什么?对陈伟波来说,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带领一群村民共同奔赴致富大道的难忘经历。
“像这些体型匀称、胸部饱满的肉鸽,比较符合我们核心种群的特性,要挑出来进行留种。”在兴宁市龙田镇羊岭村的肉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里,陈伟波正俯身精心筛选着品质上乘的种鸽。
阳光透过鸽棚的透气窗,落在他沾着些许羽毛的袖口上——很难想象,这位指尖抚过鸽羽时眼神专注的“鸽王”,曾是土木工程专业的“跨界者”。彼时的陈伟波,带着“回报家乡、回报亲人”的朴实初衷,大学毕业之后舍弃在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村里走上了新农人的创业之路。
“创业本身就很艰苦,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兴宁的夏天,最热时鸽棚的温度能达到40℃左右,这和毕业后坐在办公的地方里边吹空调边工作的环境,大相径庭。”从城市的写字楼“转战”农村的养殖场,面对返乡创业过程中的艰难困苦,陈伟波也一度内心煎熬。
万事开头难,尤其是陈伟波刚回来创业的时候,不少村民经营的养殖场已经濒临破产。可让人好奇的是,当慢慢的变多村民不看好传统肉鸽养殖行业纷纷外出务工时,究竟是什么给了陈伟波“反向而行”的勇气?
“我当年读大学的学费,便是乡亲们凑的钱,总说‘咱这山好水好,就缺个能把山里宝贝送出去的人’。”正是因为从小受到乡亲邻里的照顾,陈伟波发自内心希望能真正帮助父老乡亲们共同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在大城市打拼过的陈伟波也认为,兴宁的肉鸽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的潜在能力,只要摸索出一条合适的路子。
这条路子,不是坦途,更没有捷径,陈伟波作为“领路人”,一路走来也遭受过不少质疑与否定。“比如一开始,有些农户跟着我们一起养鸽子,但鸽子没养好,或者没卖出好价格时,首先就会对我们有所埋怨,说的话也难听。这种时候我偶尔也会产生自我怀疑,觉得带领大家养鸽子,到底是否有前景的选择。”陈伟波说。
为了当好“领路人”的角色,陈伟波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在传统的鸽棚,每天凌晨5点多便早起喂鸽子;跟着经验比较丰富的鸽农日复一日地学习养殖技术;报读中国农业大学的动物医学专业进行深造……经过3年起早贪黑、周而复始的学习,陈伟波从理论到实操,牢牢掌握了肉鸽养殖技术。
“还记得2010年参加技能培训,看着台上的讲师侃侃而谈,我心里就有个声音,有一天也要成为台上的人,向大家传授养鸽的技术心得。”回想起刚刚入行时的心境,陈伟波记忆犹新。
从最初800多对鸽子的养殖场起步,到现在建成优质种鸽基地3个,存栏种鸽近30万对,年出栏肉鸽超700万羽,陈伟波已然实现从“台下”到“台上”的成长与转变,亦陪伴、见证了兴宁肉鸽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技术不成熟”“市场未开拓”,这些都是陈伟波返乡从事肉鸽行业初期所面临的现实状况。
“为了推广我们的鸽子,最开始我们是通过发动养殖户一起,在凌晨3点钟就到各个村口、圩镇去摆摊,一步步想办法拓宽鸽子的销路。”陈伟波回忆道。
在村民的齐心协力之下,兴宁鸽产业的发展迎来上升期。2013年,陈伟波的鸽场养殖鸽子已达到4万对,是当时粤东地区顶级规模的肉鸽养殖基地。就在产业高质量发展初见规模之时,陈伟波及当地养鸽户们却遭到突如其来的“重创”:禽流感在全国范围内暴发,鸽子作为家禽的种类之一,其销售市场也被这场谈“禽”色变的风波严重影响。
“那时候每天都在为鸽子的销路愁得睡不着,卖不出去的鸽子,一天吃掉的饲料就要好几万元,都是白花花的成本。同时,养殖户们辛辛苦苦养肥了的鸽子,因一场禽流感而滞销在鸽棚里,不少人便将矛头指向我们,向我们宣泄怨气。”陈伟波说,除了安抚好大家的情绪之外,当时每天两眼一睁就是想着怎么帮养鸽户们把损失降到最低,不至于让刚刚“燃起希望”的肉鸽产业“全军覆没”。
正所谓“危”中有“机”。也正是这一场差点让兴宁肉鸽产业“回到原点”的禽流感危机,引发了陈伟波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新审视:养得好只是基础,关键是要卖得出,要尝试通过三产融合,以新的销售思路来降低滞销的风险。
2013年年底,陈伟波成立了公司,并陆续开设主打活禽销售的直营店。随着对肉鸽行业日渐深入的了解,陈伟波发现了全新的“蓝海”:肉鸽加工产品在国内市场仍处于较为空白的阶段。
为抢占行业先机,2016年,陈伟波与省内高校开展合作,精心研制肉鸽加工食品。2017年,以“兴宁鸽”为原材料的盐焗乳鸽、红烧乳鸽等系列新产品一经上架,便受到众多购买的人的热捧。陈伟波对行业的敏锐嗅觉,让兴宁鸽产业再一次实现先行一步的蜕变,也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陈伟波(左一)带领团队建成广东省最大的肉鸽预制菜加工基地(央广网记者 张顺鹏 摄)
在肉鸽加工车间里,陈伟波向记者介绍起一只只新鲜饱满的肉鸽,是如何在自动化的流水线加工之后成为舌尖的美味佳肴。目前,陈伟波已经建成了广东省最大的肉鸽预制菜加工基地,日均生产肉鸽预制菜品约2万只。
“以深加工来推动产业链的延伸,让肉鸽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升,也让农户的钱袋子更鼓了!”陈伟波举例说道,以活禽来出售,一只肉鸽的售价只有十几元;而经过深加工的肉鸽产品,一只能卖到二十几元甚至更高的价格,农户的收益更有保障,加入肉鸽行业的信心也更足了。
随着肉鸽养殖加工规模逐步壮大,陈伟波也慢慢变得意识到产业要发展,科技支撑是关键。
“以前养鸽凭经验,现在靠数据。2017年,我们通过与科研院校积极合作,专门研究推出兴宁鸽的信息化展示系统,通过智慧大屏可以实时展示兴宁肉鸽产业园的相关信息。”陈伟波说。
据陈伟波介绍,智能化的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让肉鸽养殖的管理更精细、更有序,人力成本至少降低5%,饲料浪费少了,鸽子健康度也提升了。
“借助这个系统,能把厂区里每对鸽子的下蛋日期、受精率、出苗情况等都登记下来,我们大家可以评估每对鸽子的生产性能,既加速了育种的进度,也让生产管理效率得到提升。”在肉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鸽棚前,技术人员王梓颖一边演示系统操作流程一边说。
王梓颖介绍,产业园内所有鸽子的生长状态有关数据,高达数百万条的信息,都可利用5G、大数据技术,存储在兴宁肉鸽产业园大数据展示平台,通过这一些前端设备直观地呈现给养殖人员,为高效、高质养殖提供智慧支撑。
技术人员正在使用电子手环连接手机了解鸽子生长状态有关数据(央广网见习记者 徐钡儿 摄)
在该系统的延伸支持下,兴宁肉鸽产业引入了不少智能设备,例如搭建了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安装了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引入了机器人来自动投喂饲料,实现了远程管理。在智慧化养殖体系的帮助下,以前一名农户最多只能养殖约1000对种鸽,如今可同时养殖超3000对,极大增加了农户的经济产出效益。
“接下来,我们还需要一直在优化这个信息化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让经过升级完善的系统能进一步推广普及,让更多农户得以借助手机等‘新农具’为兴宁鸽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持续推动增产增收。”陈伟波展望道。
“大家只要有热情,政府就可以来搭台子、给支持,公司能够来当龙头、包销路,实现种鸽、饲料、技术、收购等‘六个统一’,为大家降低投资所需成本,让大家得实惠,干劲足!”在环陂村肉鸽养殖大户陈文浩、陈惠兰家中,陈伟波与乡亲们闲聊之时,还不忘科普“政企银村”共建养殖小区模式的利好。
要把产业做起来,要让村民富起来,这是在大乡里成长的陈伟波一直以来的“心之所向”。为了带动农户创业,陈伟波通过成立创业孵化基地,为农户提供技术培养和训练、创业指导等,让农户增加养鸽子的效益。“截至目前,我们已带动了超1700家农户加入肉鸽行业。基地先后与20余个原贫困村签订帮扶协议,惠及脱贫农户超1000户。”
陈文浩、陈惠兰夫妻,便是在陈伟波的带动下实现增收致富的肉鸽养殖户。2012年之前,这个普通的农户家庭靠丈夫陈文浩在外打工,妻子陈惠兰在家务农,生活还较为拮据。
如今,通过“产业园+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链条的合作模式,陈文浩、陈惠兰夫妻得到了养殖肉鸽的种苗、技术、饲料等方方面面的支持,肉鸽养殖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短短几年时间里,这个小家便建起了楼房、买了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陈伟波带领下,兴宁市环陂村不少村民靠养鸽子走上致富路(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环陂村村民罗秋芳,同样在加入肉鸽行业后走上致富路。“2011年,陈伟波看见我们经济很难,就鼓励我们通过养鸽子来改善生活。”从早期600对鸽子开始,现今罗秋芳的鸽棚养殖规模已达到4000多对,年收入能达到几十万元。
作为以肉鸽为主导产业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龙田镇党委副书记李美容对近年来肉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镇里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
“肉鸽产业发展起来后,很多原本外出打工的乡亲,特别是年轻人,看到家里有发展机会,都愿意回来了,联农带农的效果很明显。”李美容介绍道:“有了产业支撑,镇里也有更多资金投入到民生工程上。这几年,镇里的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更完善。这些改善,肉鸽产业带来的效益是功不可没的!”
产业的发展,需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养殖农户的勠力同心,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顶层设计上,兴宁市出台《兴宁鸽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28年)》等文件,明白准确地提出打造兴宁鸽“六个高地”发展新格局;在全链条扶持上,政策精准对接产业痛点,通过阶梯式补贴激励规模化发展,让“产业园+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落地见效;市场拓展层面,构建“12221”市场体系、借力“媒体+”赋能农产品市场营销行动计划,政府牵头举办美食大赛、品牌推介会,推动“兴宁鸽”登上广州塔大屏……
“兴宁鸽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发展之路,为兴宁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兴宁市副市长罗国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兴宁鸽销售量同比增长30%以上,月销售量从700万羽跃升至1000万羽,预计全市肉鸽年出栏量超过6000万羽,产业总产值超30亿元。
一群新农人,合力打造一个大产业,让一只小肉鸽飞出客家围龙,飞进千家万户。如陈伟波所说,兴宁鸽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慢慢的变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支撑,成为“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曾经来自远山的呼唤,如今已谱成一首乡村振兴的新“鸽”曲,于广阔的天地间,奏出乡野的巨变,奏出萦绕的回响。